到了夏天,很多人喜欢通过游泳降暑,然而疫情未结束,一些游泳馆仍未开放。因此,一些游泳爱好者选择野泳来为自己“降温”。但是悲剧也就因此发生了。
据北京晚报报道,8月9日,在北京房山张坊镇与河北交界处的拒马河内,接连发生两起溺水事件。9日中午,一名21岁男子在游泳时不慎溺水身亡,当天下午,一名15岁的初三学生不幸沉入水底。
8月9日12时32分,房山蓝天救援队接到搜救任务,在房山张坊镇与河北交界处的拒马河内有一人溺水。随后救援队赶往事发现场。据了解,这名溺水男子21岁,当天跟伙伴因为天热来拒马河游泳,由于靠近南岸的水流急,再加上体力不支,导致悲剧发生,同伴报警。
在和溺水者同伴进行简单的情况了解后,救援队开始工作, 13时33分各方救援力量也到达救援现场,民警、消防指战员和蓝天队员协商搜救方案,并在距离岸边约4米的位置发现疑似溺水人员的影子。14时51分,救援人员将溺水男子打捞上岸并交与120急救医护人员,经确认,男子已无生命体征。
就在当天下午,蓝天救援队再次接到搜救任务,地点还是在房山区张坊镇与河北交界处的拒马河内,一名十几岁的孩子溺水。
据了解,溺水的孩子只有15岁,河北人,在上初三。一同游泳的孩子被吓坏,不知道同伴的具体落水点,蓝天队员只能根据大概位置寻找,直到昨天晚上20时30分左右,才把溺水孩子的遗体找到。现场孩子的母亲哭声凄惨,不忍卒听!
溺水事件频发
8月8日,湖南岳阳连云山峡谷漂流发生一起意外溺亡事件。
8月1日,同样是拒马河内,一名26岁的男子溺水身亡。
7月31日,两个男子在常州紫霞湖野泳不幸身亡。
每一起溺亡故事背后,都是无数的家庭,让人痛心。
如何应对溺水
1、溺水后要保持镇定,尽量将头后仰,口向上,口鼻露出水面后进行呼吸呼救。
2、不可以把手上举胡乱打水,以免身体下沉;双手划动,观察施救者扔过来的救生物品,迅速靠上去。
3、当施救者游到自己身边时,应配合施救者,仰卧水面,由施救者将自己拖拽到安全地带。
4、溺水后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是最重要的。会游泳的人如肌肉疲劳、抽筋也应采取上述自救办法;及时甩掉鞋子和口袋里的重物,但不要脱掉衣服,因为衣服能产生一定的浮力。
溺水的误区
误区一:手拉手就能救上来溺水者?
救人的方式有千万种,但这种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是最高的。因为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多人落水,导致群死事件!
不管当时情况多么危急,我们都要在理智上保持清醒认识:救援溺水者是很有技术难度的,没有受过水中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救援成功,特别是对孩童来说。
误区二:溺水后都会大声呼喊?
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溺水者总是双手乱挥、用力拍水、大声呼救,其实真正的溺水并不像这样!溺水总是悄然发生的!溺水者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特别是孩子。
误区三: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会游泳,在水里就很安全,就不会发生危险,从而放松了警惕。这个误区真是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水下的世界很危险,特别是水库、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在这里面游泳,水草可能缠住你的脚、碎石可能划破你的脚、淤泥可能陷住你的脚……让你无法施展你的游泳技术,进而发生意外。
游泳安全需注意
● 游泳前进行体检
游泳之前先做个身体检查以防止患病者游泳时发生事故,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疾病的相互传染。
● 饮酒、饱食和饥渴时不宜游泳
饮酒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处于过度兴奋或抑制状态,酒后游泳容易发生溺水事故。因此,饭后不要马上游泳,一般需相隔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再下水。饥饿时游泳也不好,因为空腹时人体血糖含量下降,游泳时易发生头晕或四肢无力现象,甚至有昏厥的可能。
● 游泳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加快血液循环。而这些变化,对于更好更快地适应游泳运动的需要都十分有利,同时,对防止抽筋、拉伤也有积极作用。
● 游泳时量力而行不逞能下水
游泳时,初学者应在浅水区域活动。已会游泳者也要量力而行,当自感身体有异常反应,如头晕、头痛、胃痛、恶心或呕吐时,应立即上岸,休息到恢复后再下水。另外,在游泳时还要避免一切危险动作,如在浅水区跳水、互相打闹、过长时间地憋气潜水,以及在湿滑的池边奔跑追逐等。
● 遇意外时镇定自救和呼吸
游泳时,如发生抽筋等意外时,应保持冷静,不要慌张,应立即上岸或在水中自我缓解抽筋部位,与此同时,也可呼救,以便周围的人及时来帮助、救护。
房山蓝天救援队提醒:游玩请远离河道、水库等危险水域。更不要野泳、野钓。很多河道看似水流平缓、水面平静,水下实则水草杂生、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