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s直播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专题...

影响乒乓球比赛胜负的非技术因素

本文为球友@枫彧 原创,国球汇经授权发布

欢迎更多球友在国球汇发表观点、分享心得

投稿事宜请添加微信号:pingpang3333

这段时间因为受疫情的影响,周围的球友们都没啥机会打球,大家闲暇的时候只能在群里过过嘴瘾。前几天,在球友群里潜水时,看到各路大佬们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影响乒乓球比赛胜负的非技术因素。这个话题我琢磨了几天,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不当之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拍砖~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个人觉得把这句话放到乒乓球领域里,可以改动为: “七分靠技术,三分天注定,剩下一分拼人品”(为啥多出一分呢?因为乒乓球每局11分嘛~)。

这“三分天注定”,就是影响乒乓球比赛胜负的非技术因素,在这其中我又粗略地分为主观因素(战术+心理+身体)和客观因素(器材+场地+规则+运气)。

今天先来聊聊战术吧。对于乒乓球友来说,想必大家对战术这个词,并不陌生。我个人所理解的乒乓球战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团体赛中的排兵布阵;而第二个层面则是个人在比赛过程中如何合理地综合运用各项单项技术。

先简单讲一下第一个层面吧。众所周知,乒乓球是存在“球路相克”这个说法的,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二王一马”时代——这是中国乒乓球极具统治力的时代,几乎包揽了所有大赛的冠军,然而马琳、王励勤、王皓三人却相互牵制十余年,最终无人成就“大满贯”伟业。

展开全文

由于“球路相克”的存在,加上“田忌赛马”等博弈策略,使得团体赛的排兵布阵成为一门很有看点的大学问。

说到团体赛,就不得不提到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中国队与瑞典队总比分战至1:1时,时任球队主教练蔡振华安排当时默默无闻的削球手丁松出战第三盘,两局均以大比分战胜了瑞典的卡尔松,为中国队以3:2获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近年来将双打纳入团体赛,使用无机胶水、40+大球等一系列规则、器材改革,使得世界乒乓球打法出现了单一化的趋势,再加上削球打法难以与其他打法搭配双打的天生劣势,团体赛越来越倾向于拼“硬实力”。排兵布阵再难见到神来之笔,团体赛丧失了很多悬念,我个人觉得也是改革的遗憾之一。

好了,这个团队层面的战术,咱们点到为止,毕竟这些都是带队教练们应该操心的事情。我们球友更为关心的还是个人层面的战术运用。

战术运用是贯穿比赛全程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赛前对对手的研究准备、赛中的及时变化调整和赛后的总结反思。

除了遭遇战,赛前对比赛对手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专业队员可以通过录像等资料来辅助做战术准备,而我们一般的业余爱好者留下的影像资料几乎没有,就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加以判断了。

我自己观察对手,主要看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看对手的发球,自己是不是能够看得懂。看不懂的话,就要做好吃发球的心理准备,然后再争取从其他方面找补。

第二个,是看对手的准备站位。一般来说,靠近侧身位、双脚前后站位的正手突出,靠近中间位、双脚平行站位的,反手更好。而业余爱好者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能做到两面均衡的很少。

第三个,是看对手的身高、体型等。一般来说,高个子护台面积大但衔接速度慢,而且中间位空当稍微大一些;小个子护台面积小但衔接速度快……等等。

如果是遭遇战没有看过对手打球的话,一般开始还是遵循常规的战术打法。比如,打横拍瞄着对手腋下突破,打直拍发反手位长下旋有奇效,打颗粒胶/削球打法反手位奔球开道等等。然后再根据对手的表现进行调整。

做好了赛前准备之后,就是最为关键的赛中变化调整了,也就是大佬们常说的 “阅读比赛”的能力。但是对于咱们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个太过于高端了,相比于这个,我认为战术的执行力更为重要。战术的执行力包括两个方面的考量, 一个是坚定性,一个是灵活性。

比如,你赛前观察发现对手反手强正手弱,但是比赛过程中对手的正手刚好在线,连续打了几个好球,那么我们此时就可以把球更多地给反手位、中间位,但最后杀板得分的时候还是要从正手位突破。我记得有一次王楠在解说比赛的时候说过: “打到比赛的关键分时,不管前面打成什么样子,这个时候就是要死抓着对手的弱点不放。”这个就是执行战术的坚定性。

战术的灵活性又是什么呢?举个栗子,比如打伊藤美诚,大家都知道要以发反手位奔球为主。但是你不可能一场比赛从头到尾都只发这一种球吧,难道她就不会侧身攻的吗?还是需要配合其他落点进行牵制,不能让她太容易猜到球路了。 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

战术的坚定性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灵活性是前奏是铺垫是过渡,坚定性是一锤定音是一招制敌是一击毙命。只有灵活性没有坚定性,就是打乱仗,输了是正常,赢了全靠蒙;只有坚定性没有灵活性,就是过于呆板,容易被对手抓住难以摆脱。

最后,说一下赛后的总结反思。这并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想起丁宁对平野美宇1负N胜的战绩,我记得有一次丁宁在战胜平野美宇后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 “她的球路都在我的脑子里。”可想而知,丁宁在输了那场比赛后做了多少次复盘。再比如,反弹能力超强的张本智和,还有抱着厚厚的大笔记本的伊藤的教练,支撑着伊藤美诚走到世界第二……可见赛后总结的重要性。

最后的最后, 乒乓球战术是否有用,是建立在双方技术实力水平相近的基础之上的。一般来说,局分相差在3分以内,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比分能够咬得住”,才有把大量精力放在战术准备上的必要。

早年间,中国队就是走的增加技术厚度的“王道”,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我的硬实力比你高出3分以上,那么一切都尽在掌握。

但随着规则的更迭,世界各国乒乓球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硬实力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了。所以,近些年日本乒乓球的异军突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他们走了“诡道”(注:“兵者诡道也”)—— 对战术的高度重视、精心设计,弥补了硬实力的差距,让乒乓球比赛增加了很多悬念,变得更为精彩纷呈。